近期,住建部与工信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该《通知》相关内容的解读,中外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标准,绿色建筑产业链及相关争议等问题,国家相关部委和一些地方省市也陆续出台了有关绿色建筑建设的通知或实施方案,从而鼓励和支持绿建行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是否就意味着高成本?建筑设计师应该如何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绿色建筑当中去?国内绿色建筑的实际节能情况怎样?同时,一些政策出台是否又过于仓促?绿色建筑构建和设计是否过于复杂?绿建运行标识认证是否相对滞后?建筑师应该在绿色的建筑里面发挥什么样的具体作用等问题更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议。
庄惟敏: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绿色建筑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
住建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这个《通知》,我认为它的主要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是第一次将农房的建设作为目标重点。第二,《通知》里提出了一个生态敏感区的概念。这个生态敏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之所以对这些地区的绿色农房建设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与这些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关的。第三,提出示范化的目的,主要是想立出一些样板间,并且通过这些样板间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第四,我比较看重《通知》里面提出的推广乡土绿色建筑这一点,从乡土绿色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合理的,从祖先传下来的,适宜环境的建筑技术,这些也都是当下非常受大家关注的绿色生态原理。
很显然,从以上这些角度出发,《通知》的发布对我们现在大型公共性建筑、政府建筑、商业建筑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因为它除了是一种示范外,还是一种借鉴,如果我们能从其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一些与当地本土结合起来的绿色建筑及规范、条例或者样板,那么,它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绿色建筑。
覃力:绿色建筑不能只追求高投入
深圳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政策和条例的出台,对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它试图让建筑师们真正地把绿色节能贯彻到建筑设计当中,减少或者避免出现空对空的设计项目。
当然,国家的有些政策,有时候可能制定得比较仓促,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也不一定非常吻合。另外,地方的一些政策法规的制定,考虑的也不是很全面,有一些要求和措施并不一定能对绿色节能减排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所以说,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要通过实际的检验再做出调整。
从开发商的角度上来看,绿色建筑会涉及他们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而且,他们可能不希望前期投入增加太多,钱花得越少越好。就整体而言,绿色建筑的成本投入往往会比非绿色的要大,但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也不一定非要完全追求那种高投入的绿色建筑。其实很多建筑可以通过不增加过多的造价来实现绿色节能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做到建筑的绿色节能。
宋晔皓:绿色是推动未来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生态建筑专家
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推进我国未来建筑大发展是有一定引导性作用的。因为很多政策是强制执行的,这意味着未来各种建筑,均会采取一定的绿色技术措施,以满足各地不同的要求。从绿色建筑发展的角度探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其必要性。当然,绿色建筑最关键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设计问题,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建筑使用和运营过程中的表现。如果仅是在设计前期达成了各种政策或者法规的要求,但到了建筑建成以后,实际的使用和运营反而有所松懈,那就是政策和法规执行层面的遗憾了。我个人认为应该齐头并进,既关注设计前期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也要重视建筑使用后的性能评价,二者都应该把指导性政策和法规做到踏实落地。